OBS多通道地震儀提供的豐富數據資源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。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深入探究地球內部結構、地震波傳播規律以及地震預測方法等,推動地震科學的進步,在工程勘探領域,可用于探測地下地質構造、礦產資源分布等,為工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。例如,在隧道建設、油氣開采等項目中,能夠幫助工程師了解地質條件,降低施工風險。
OBS多通道地震儀的測定步驟:
-了解勘探目標與區域:明確地震勘探的目的,如探測地下油氣藏、地質結構等,以及勘探區域的地理環境、地質條件等基本情況。
-設備檢查與校準:對多通道地震儀及其附屬設備進行檢查,確保各部件連接正常、無損壞。同時,進行儀器的校準工作,包括傳感器的靈敏度校準、記錄系統的零點校正等,以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。
-場地布置:根據勘探要求和地形地貌,合理布置測線和測點。測線應盡量選擇在干擾較小、地形相對平坦的區域,測點的間距要根據勘探精度要求確定。在每個測點處,要清理場地,去除雜物,確保地震儀與地面良好接觸。
-采樣參數:根據地震波的頻率范圍和勘探深度,設置合適的采樣頻率、記錄長度等參數。一般來說,采樣頻率越高,對地震信號的分辨率越高,但數據量也會相應增加。
-增益設置:調整增益,使不同強度的地震信號都能被有效記錄。對于微弱信號,需要適當提高增益;對于強信號,要避免飽和失真。
-觸發設置:設置合適的觸發電平,能夠在地震波到達時準確觸發記錄。觸發方式可以選擇自動觸發或手動觸發,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。
-激發震源:在預定的位置激發地震震源,如爆炸、可控震源等。激發時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,確保震源的能量和激發時間準確可控。
-記錄地震信號:地震波傳播到地震儀后,將地震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并進行記錄。在記錄過程中,要密切關注信號的質量,確保信號清晰、完整。
-監控數據質量:實時監控采集到的數據,檢查數據的連續性、完整性和準確性。如果發現數據異常或質量不佳,應及時停止采集,檢查原因并重新采集。
-數據傳輸與存儲: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輸到計算機或其他存儲設備中,進行數據備份和存儲。在傳輸過程中,要注意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,避免數據丟失或損壞。
-預處理: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,包括濾波、去噪、增益恢復等操作,以提高數據的質量和可讀性。
-數據分析與解釋:運用專業的地震數據處理軟件,對預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釋,如提取地震波的旅行時、振幅、頻率等參數,繪制地震剖面圖、頻譜圖等圖像,根據這些結果推斷地下介質的結構、物性等信息。